近年来,艾灸悄悄回溫。有人說它是看得見的溫暖,也有人說,它讓人重新參與自己的健康。但越來越多人開始「跟風灸」,卻忽略了:艾灸不是灸得多,而是灸得對。
以下三點是許多中醫師反覆強調的艾灸基礎常識,也是避免「灸出問題」的關鍵。
✅ 關鍵一:不是誰都適合
艾灸前第一件事,不是問「我想不想試」,而是要問「我適不適合」。
- 感冒發熱、明顯炎症期
- 孕期(尤其避開腰腹)
- 嚴重過敏、皮膚破損
- 行動不便、感覺遲鈍的長者
- 心肺疾病、出血傾向等慢病患者(先諮詢醫師)

✅ 關鍵二:火候與節律,比「灸多久」更重要
艾灸講究「透而不灼、暖而不燙」。建議:
- 距離別太近(2~5公分為宜)
- 每次10~30分鐘,依身體反應調整
- 感覺溫熱微汗即可,出現灼痛、刺癢、起泡就過頭了
- 頻率從每週2~3次起步,觀察身體反應再慢慢加
✅ 關鍵三:安全與衛生,是每次艾灸的前提
- 使用艾條時,遠離窗簾紙巾等易燃物
- 家中準備滅火工具、隔熱墊
- 保持通風但避免直吹冷風
- 對艾煙敏感者可選低煙艾條或短時灸法
- 不要點著艾條就躺平睡覺!獨居長者建議用更安全的灸具

灸多久 / 哪個部位 / 當天睡眠如何 / 食慾怎樣
這份「灸後日記」比網上經驗帖更可靠。
🌿 艾灸之外,節律同樣重要
很多人問:「我天天灸,為什麼還是累、還是失眠?」
答案往往不在艾條上,而在生活節奏裡。
艾灸像一支溫暖的筆,但底稿是你的起居作息。
如果作息紊亂、情緒緊繃,再多灸也只是短暫舒緩。
- 每晚固定時間灸(如晚飯後1小時)
- 搭配5~10分鐘的伸展或深呼吸
- 睡前半小時遠離螢幕與咖啡因
- 白天曬曬太陽,讓生理節奏回歸正軌
🌿 日常搭配建議:本草精華外用,助身體更快「接住溫暖」
除了艾灸,日常調理可搭配本草精華外用產品,在非灸時段補充溫熱感,尤其適合:
- 肩頸痠脹、久坐不適
- 經期前後腹部冰涼、寒凝
- 胃腸脹氣、受涼悶痛
- 蚊蟲叮咬後的癢與紅腫
👉 寶樹堂本草精華露
成分:薄荷、薑黃、薑根、人參、辣椒果、長葉松等本草萃取,配合水楊酸甲酯、香蘭基丁基醚,清涼中帶溫養,舒緩不適又不刺激。
適用場景:
- 艾灸後輕搓肩頸、腹部
- 胃脹氣時塗抹腹部、輕柔按摩
- 運動後肌肉緊繃、拉傷初期舒緩
- 隨身攜帶,蚊蟲叮咬時即時應用

💬 結語:艾灸是「工具」,不是萬靈丹
如果你每天都灸,仍覺得累、睡不好,問題常常不在艾條,而在生活節奏:
- 睡得晚、吃得急
- 情緒繃得太緊
- 久坐不動、白天不見陽光
艾灸只是助力,真正撐起身體的,是你的節律與生活方式。
讓艾灸成為一束穩定的溫暖,而不是倉促的補救。
搭配良好作息、適量運動與本草調理,身體才會真正「回應」你的努力。